这是一张清代同治年由京板房印制的敬避字样,上面将清世祖顺治到清穆宗同治八朝皇帝的讳名列出,并告诉人们需要避讳时应使用的字,以及不该出现的与皇帝名字有关的词。
避讳就是避免写出与皇帝名字相同的字。在封建年代,对于皇帝的名字是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来的,这是制度,不可逾越半步!如遇有需要写出或说出的皇帝名字中的字的时候,就采用与这个字近音或同义的另一个字来取代,或者该字缺末笔,以示区别。如乾隆皇帝,在这张敬避字样上这样写到:“高宗纯皇帝,乾隆朝讳弘历,上一字用宏字恭代,如宏道、宏毅皆不宜,偏旁如纟弘泓等字敬缺末点,若写宏,宏字不宜缺末点,下一字用历字恭代,如历象、历数、治历等字皆不宜用。”
在封建社会,皇帝名字的避讳是朝庭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的,任何人不得违反。汉文帝刘恒在位时,当时就把恒山改作常山(常与恒同义),清圣祖爱新觉罗·玄烨即位后,为了避“玄”字之讳,一律用“元”字取代(元与玄读音相近)。在当时,甚至连涉及到皇帝名字的中药都要改名,如当时就把“玄参”改成了“元参”,“玄明粉”改成“元明粉”,“玄精石”改成“元精石”,“玄胡素”改为“元胡素”。据资料记载,明清两代,尤其是清代,文网极严,读书士子对应避讳名及历朝生辰忌日记得非常清楚,否则,一时的疏忽大意,不但断送了前程,严重的还要送文刑狱,甚至会酿成为“大不敬”,按律法判重刑。
这张敬避字样是夹在家存的清代同治年京折中的一张单页,长23厘米,宽20厘米,木版活字排版,用黄色连史纸印刷。据家里老人讲,数十年前为了保存方便,才将其贴裱在硬皮折子上。在清代,字板板房为了招揽订户,常常印刷一些常识性的单页夹在字报中赠送,。敬避字样是当时文人们常用的东西,为了确保不犯忌,文人们常常把它放在案头,以便警示自己,报房里常常把它挂在醒目处,以随时对照检查,更多的知识分子是背诵下来,记在心里,以免招来砍头之祸。(白建国)